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44|回復: 1

基督教海面傳道會小學 @ 鴨脷洲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7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積分
75599
發表於 2015-7-1 08:4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thermostat 於 2015-12-15 17:58 編輯

51.jpg
基督教海面傳道會小學 Harbour Mission School

從香港仔往鴨脷洲,現在的人多乘巴士走陸路,在香港仔警署轉上大橋,登島後,第一眼看見的建築物,是海面傳道會小學校舍。叢林中的學校,於1994年荒廢,不過仍一直擔當迎客的標誌建築。去年夏天以前,進入小島的風景的確如此。2011年8月,港島南線開始在小學舊址動工,砍樹拆校,今天所見,已然變成一個光禿禿的工地,校舍沒有了,推土機進駐。沙塵滾滾之中,留下的只有一條通往未知的石屎樓梯,www.isletforum.com 景象詭異,將來肩負迎客責任的建築物仍未成形。可是,或許往後人們來鴨脷洲,都改坐鐵路不坐巴士,那也沒所謂迎客不迎客了。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0812/-23-2742402/l/947775.html

基督教海面傳道會小學在鴨脷洲橋旁。之前是依山而建,但在興建利東邨後,這山大部份都被剷去,小學便好像處於平地上。
聽說學校裡面有一條很長石造的滑梯。

海面傳道會於1940年本已有意興辦漁民學校,惜戰事爆發,建校工作被逼中止。戰後,為完成這個使命,該會於1952年動工興建一所漁民學校,翌年完成啟用,提供宿舍,予漁民子弟入讀。據悉這是香港什至是遠東首間漁民學校。不久以後,港府和一些志願團體也為漁民子弟開辦各級學校,使漁民子弟的教育問題漸漸得到解決。http://www.harbourmc.org/blog/

這學校是 '基督教海面傳道會小學' 嗎?
可能是。
如果是的話,'基督教海面傳道會小學' 應在1953年左右興建。

52.jpg
後面是深灣軒。

/2015
(圖片來源:互聯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7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積分
72529
發表於 2016-9-12 10:53:40 | 顯示全部樓層
基督教海面傳道會禮拜堂(南區)


歷史
南區往昔是香港的重要漁港,漁民數目眾多。對教會而言,很有傳福音的需要和價值。但漁民生活的特色是浮家泛宅,長時間在海上作業。既不會長期逗留在一個地方,也很少到岸上活動。教會實在不易開展傳教的工作。故此有人想出一個靈活的傳教方式,就是發展「福音船」,進行海面傳道。 考中國福音船傳道的歷史,始於1844年。當時有位羅孝全牧師,購買一船名叫「紫洞艇」, 在廣東省的河川傳道;其次為寛夸倫牧師,於1898年造了一艘車渡式的「啟明福音船」,進行佈道工作。至1912年有「廣州福音船」出現;香港的「海面傳道會」也於同年誕生。


海面傳道會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德育部幹事何麗臣發起組成,他鑑於漁民欠缺受教育的機會,易受異端所惑及被陸居人士鄙視。適值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認為蜑民也有選舉權,但須有讀書的機會,以免出現賄選的流弊。建議深得中港兩地八大教會領袖的支持。


1912年初青年會籌組漁民佈道事工,計劃授以公民知識,並引領水上人歸主。同年三月成立海面傳道會,籌款造船。管理上以青年會德育部為主幹,並由各教會選派值理聯合管理。暫以會友的一艘貨船開展佈道工作。1913年,第一艘會船下水,用以售書、佈道和聚會等;並到香港各漁港向漁民宣教。


以往由於漁民知識水平較低,牧者為使他們領會基本的教義,每以一些淺易的短歌開導他們;以下是其中兩首:
1. 拍掌仔,信耶穌,耶穌在馬槽有個上帝仔。由天(嚟),(嚟)救世,救完世人歸上帝。我行先,你跟尾,大家一齊信道理。
2. 麻雀仔,叼樹枝,叼上山頭望亞姨。亞姨梳集摩摩髻,戴頂紅花拜上帝。


1917年,一艘新的會船下水。該會積極為漁民提供種種服務,如設立助學部等。1920年在鴨脷洲開辦義學,由傳道員兼任教員,教漁民子弟讀書識字。此後十年,逢禮拜日福音船到他處佈道,會友便在義學聚會。


該會還為漁民施種牛痘,並先後在會船和岸上設立診所贈醫,使求醫者有機會聽道。這項服務至政府設立醫局後才結束。 1924年,該會附屬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得到部分經費資助。1929年,一艘在澳門訂造的新船下水,取代舊船。請得孫中山先生的元配盧夫人舉行奠脊禮。相信這是紀念當年響應孫中山的呼籲而成立海面傳道會的一個行動。 1930年十月成立福音堂談道所,由會船主任安排信徒輪流講道,此後出海回來的會友,也有地方聚會,福音船則主力到各海灣佈道,領人歸主,分工明確。


1936年,海面傳道會人力足以自治自理,乃正式成立中華基督教海面傳道會,同時加入華人基督教聯會。同年通過在鴨脷洲平瀾街建立禮拜堂,1939年舉行開幕禮。自該會自立以後,很著重打破迂腐的觀念,例如以往強調「男女授受不親」,故祟拜聚會時,男的要坐在左邊,女的各兒童則坐在右邊,即使夫婦也要分開坐。但新堂建成以後,男左女右的習慣已不復見,夫婦家人一起,青少年則坐在前面。此外,該會又針對嫁娶買賣方式及無謂的經濟負擔,通過要求會員注意;凡女子出嫁,不得要求二百元以上的禮,男子娶親,也不得向女家討取嫁粧。


1941至1945年日治期間,仍照常舉行禮拜。當時鄭科林牧師仍堅守禮拜堂,並讓禮拜堂在空襲期間作為居民的避難所。最驚訝的是禮拜堂曾被一枚炸彈射中,幸而沒有爆炸,使數百人倖免於難。海面傳道會於1940年本已有意興辦漁民學校,惜戰事爆發,建校工作被逼中止。戰後,為完成這個使命,該會於1952年動工興建一所漁民學校,翌年完成啟用,提供宿舍,予漁民子弟入讀。據悉這是香港什至是遠東首間漁民學校。不久以後,港府和一些志願團體也為漁民子弟開辦各級學校,使漁民子弟的教育問題漸漸得到解決。 1955年,鑑於青山區有不少會友,卻苦無聚會場所,故海面傳道會司庫暨安樂園公司負責人張吉盛先生促其子代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堂所,他本人更悉數捐出建築費五千元,終能在青龍頭建成聚會所。


1960年,成立少年勉勵會,即後來的少年團契。翌年,颱風溫黛襲港,會友多為居於海上的漁民,故遭受重大損失,該會慈善部曾大力給予援助。1972年青龍頭聚會所受颱風吹襲,損毀嚴重;但對日後的活動沒有做成太大的打擊。


1979年三月,鴨脷洲平瀾街的禮拜堂被後山築路的起重機吊臂壓毀,幸無人受傷,崇拜只得暫借漁民學校進行。建築公司答允賠償,教堂的修補工程在1981年完成,教友得以回去聚會。同年,該堂值理會議決將教堂全面重建。工程在1985年動工,為權宜計,乃在漁民學校的涼亭一帶加建上蓋,作為臨時聚會之所。1986年完成主要部分,可讓教友回去聚會。重建工作在1987年全部完成,次年開辦仁愛幼稚園。


據香港仔的老漁民憶述,數十年前也曾泊近海面傳道會的福音船,並曾接觸過該船的福音單張,乃知道有好些漁民曾在福音船上參加識字班和崇拜活動。香港不少漁民信奉基督徒,相信和海面傳道會過往的努力頗有關係。


資料來源:
(http://www.harbourmc.org/index.p ... id=12&Itemid=2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