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61|回復: 0

灰燼化作新居── 石硤尾邨的變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7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積分
75652
發表於 2015-12-29 20:5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十三屆「歷史文化考察報告獎」

高級組

獎項     ︰     最佳表達技巧獎
學校     ︰     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
作品     ︰     灰燼化作新居── 石硤尾邨的變遷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發生內戰,數以十萬計的難民湧來這個面積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小島,一九四九年大陸解放,香港人口突破二百萬,住屋不足成為嚴重問題,無力負擔昂貴租金的市民唯有在山腳旁搭建木屋,當時香港的山頭滿佈這些僭建的木屋,政府未能及時處理,結果種下禍根。

    大火促成屋邨出現
    一九五三年聖誕日,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敲響了房屋問題的警鐘。大火於當晚約九時三十分發生,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火場面積橫掃六條擠在方圓四十五英畝土地的木屋邨落,包括石硤尾邨、窩仔邨、壽山邨、大埔邨及白田上下邨。一夜之間,燒燬木屋一萬五千多間,無家可歸的災民超過五萬名。這次火災迫使政府改變政策,決定撥款在火災原址興建H型七層徙置大廈,每座預計可住二千人,四年後,政府已在該地建成六十座徙置大廈,從此政府開始為貧苦大眾提供「廉租屋」,公共房屋計劃不單影響香港的發展,更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石硤尾邨的人和事
    大火後,政府在石硤尾原址上興建了多座七層徙置區讓災民居住,由於這場大火受到國際關注,聯合國亦捐款協助安置災民,現時石硤尾的第九至十二座,就是由聯合國捐款建成。石硤尾邨分兩期興建,七層大廈每層有一百二十平方呎的居住單位六十四個,月租十元。這些樓房的設施很簡陋,就算是消防設備亦然,並不能保証大火不會重現。

12.jpg 圖片來源:互聯網

    接近四十年的屋邨大廈現已變得殘舊。
    當時單位只有一百多呎的面積,卻住了一家六七口,單位內放一張碌架床、一個衣櫃,加上其他雜物,活動空間只剩下三十平方呎左右,很多人會加建閣仔擺放雜物,但仍然十分擠迫。單位內沒有獨立廚房、廁所;要吃飯的只能到屋外煮,要方便的也只能到公共廁所,每天上班時段,每層二百多人爭用只有十來格的廁所,衛生差不在話下,廁所更是常常淤塞,臭氣昏天。

    供水方面,每層只有兩個水龍頭,位置又在中央,結果爭用水龍頭成為居民的衝突原因,一到預備晚飯時份,大廈都會變得充滿「火藥味」,洗菜、洗米、取水沖涼等等都要爭,大家把煮食工具放在走廊,主婦們在那裏燒菜,通道變得更窄了,擔水經過的,很容易碰到正在煮飯的人,又會吵起來。小孩子也是很頑皮,若是其中一個小孩子含在口裏的食物,被其他人發現,會被人挖出來給搶掉。

    邨內大廈的走廊。
    由於以前家庭人口比較多,如何爭取較多空間睡覺,令居民絞盡腦汁。不少住客吃過晚飯,就在走廊盡頭和樓梯間較寬敝的角落,各自打開帆布床霸位,尤其夏天,走廊梯間比室內涼快,大廈內所有容得下一床一蓆的公共空間,都被佔據,實在蔚為奇觀。

    後來自願團體和教會紛紛租用徙置大廈的天台興辦幼稚園和小學,不少住在徙置區的兒童都曾在天台小學唸書。

    雖然生活空間狹窄,衛生環境惡劣,管理亦未臻完善,以現今的標準來看,距離稱得上是理想居住環境還差很遠,不過無可否認的是,鄰舍之間的關係在那時候的確比較密切。

13.jpg 圖片來源:互聯網

    舊式的七層大廈空間不足,居民都把衣物晾曬在門外走廊。
    有些家庭父母均要出外工作,住在隔壁的嬸嬸有時就會招呼小孩到家裏吃午飯;懂縫紉的主婦,為鄰家小孩補補衣服也是常有的事,其中一家晚上煮了糖水,也會招呼其他人來吃,大家談天說地,感情非常融洽。又如第一型的徙置大廈,為補救設計上通風窗戶不足,便在分隔前後單位的牆壁上方,鑽了通氣孔,有些小朋友會爬上上格床,透過這些通氣孔,與隔鄰的知己聊天,甚至交換小物件,這種和睦的關係,在今天已是十分罕見。

    石硤尾邨的變遷
    七十年代,房屋署做過一些改建工程,加設了獨立的廁所和廚房,把外牆和屋內從新掃漆,又把兩個單位打通成一個單位,地方頓時寬敞不少,大大改善居住環境。

    石硤尾邨距今已興建近五十年,邨中當年還是小孩子的,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紛紛遷出,年長的老人家不想搬離,造成石硤尾邨人口老化,慢慢變成了老人邨,而且整條邨已非常殘舊,政府早將石硤尾邨納入重建計劃,計劃於二零零五年前全部清拆。鑑於石硤尾邨是本港公共房屋發展的首個地區,足見証本港房屋的發展史,政府故將其中一座七層大廈予以保留。

    石硤尾邨的意義
    初期的徙置區只是急就章去解決問題,尤其在設施方面,更是受到各界批評,不過,無論有多少缺點,對當時流離失所的災民來說,已是雪中送炭,至少給他們一個家,更重要是打破僭建木屋造成的困局。大廈為多層建築,可容人口的數量大為提高,能有計劃地清拆木屋,不再需要為事後的補救工作疲於奔命,徙置大廈雖由政府以公帑興建,但比起緊急賑災的支出建屋,更符合經濟效益,在安置災民之餘,可以騰出空地,供市區發展之用。

    由於人口急劇膨脹,當局為應付所需,決定設計層數較多和設備較新型的公屋,徙置區亦隨之改建為「公共屋邨」,石硤尾邨就是政府興建的首個公共屋邨。當年的一場大火,燒出了影響至今的房屋政策,出現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公共房屋計劃。
http://www.hkipcc.org.hk/history/report/13prize_high6.ht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