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35|回復: 0

補闕.拾遺 修補回憶中的美 (1)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7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積分
75538
發表於 2014-10-3 13:07: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補闕.拾遺 修補回憶中的美

在這個速食消費的年代,幾十蚊買張膠椅摺椅,追完星即棄;政府倡議保育嘛,古建築成座拆掉,換上新磚,變身商場食肆;電影快快手印成數碼檔、DVD。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總之有樣睇就得,最緊要平、靚、快、「唔阻碇」。短期租約式的關係,記憶與文化都不必累積重組。但城市裏卻有一群人,珍視歷史留下的瘡疤,以細緻手藝在時間裏拾遺補闕,將我們所珍惜的故事、歷史與文化,重現大家眼前。

00.jpg

「這不是社會的錯,是時代的錯。根本就沒有人要學這手藝!」十五歲入行,至今仍以古法修復古董傢俬的木匠麥師傅叉着腰說。www.isletforum.com 上環東街小斜坡上,是翰明家具的復修工場。兩位老師傅以百年古工藝,為古董明清家具回復舊貌。

訪問前天,家具店第二代老闆劉繼森,才從蘇富比以一千萬拍來一張清末流傳下來的黃花梨配櫻木束腰貢桌,上面有些木片破了掉了,桌面上還有圓圓的煲印與刮痕;倉庫裏被雞皮紙包裹的民國花梨木椅,被歲月灰塵掩埋的木色腐壞得瘀瘀黑黑,劉繼森:「讓楊師傅抹上生漆,那個烘就要消失,歲月烙下的刮紋與木紋,都會像忍者密碼般浮現出來。保留這些皮殼,才有價值。」

01.jpg
(左)生漆師傅楊師傅年資:51年工作:替修復的傢俬塗上生漆,重現當年風貌。(右)木匠麥師傅年資:43年工作:將破損、斷裂的舊傢俬重組成形。

02.jpg
老闆劉繼森為朋友拍賣回來的清代束腰貢桌,即是皇室裏的貢品,非常稀有。

瀕臨消失的工藝                                                                                                                                       
總是笑笑口,六十六歲的楊師傅本已退休,但工夫沒人接手,執住一束上漆用的毛冷,回工場搵「細藝」。生漆是來自漆樹的白色樹膠,與木器相融,塗上後除了有光澤,還耐磨、耐酸、耐熱、隔水,絕緣又防火,漆好後的酸枝與紫檀,燙到煙火都不留痕;若用化學「叻架」,一杯熱水已給你留下白印。www.isletforum.com 可是使用生漆的過程複雜麻煩。首先要打磨,用砂紙都嫌不夠細,楊師傅到藥房買中藥木賊草,包住小竹片,彎身細細地擦亮精緻的雕花紋飾,木賊草十元一大袋,泡水還可擦白煙屎牙;又以石膏粉混合生漆,填平木上的小氣孔兩度「披灰」;風乾後才用毛線,沾上生漆上色(卡漆)。卡漆最少四、五層,每次都要放在濕悶環境下悶乾,來回最少一星期,禮成後這保護膜能維持百年。楊師傅從紋飾裏抬頭:「石膏份量不準,那漆要不乾得快又或者不乾,又要重頭再來。太麻煩啦!現在都沒人會用!近年最後一家賣生漆的店舖都停售,要返大陸訂回來了!」


03.jpg
桌子下這種作法叫「霸王杉」,上面仍留有當年防潮用的麻布痕迹。

砌拼圖重組古物                                                                                                                                       
楊師傅負責還古董傢俬一個靚皮殼,貌似不苟言笑的木匠麥師傅就負責記憶重組。文化大革命以後流落香港的舊傢俬,缺料比較多,師傅會把斷掉的地方駁回;缺件的,就從同年代、同色同木紋的木碎件中,刮出木料補回,盡量減低物料上的色差,這工序最花時間,可遇不可求。一九八二年移民潮,很多人怕移民後無人懂維修,有人抱來一堆散掉破掉的搖椅碎件讓他修復,那是物主已去世雙親愛坐的搖椅,幾天後麥師傅竟將之回復原貌,對方嚇到眼凸,然後開心帶着去移民;早前又有人送來一堆碎木組件,物主連古物原貌都不知道,麥師傅:「動腦筋當砌拼圖囉!」一天半後砌出古董座枱鐘。幾十年來,每位客人驚訝的笑容層層印進麥師傅腦海:「最近還有位老人家,八、九十歲了,他好想把用了幾十年、結婚時買的一套傢俬修成原貌,用來回味昔日時光。用我小小的力量,就可以帶給他們回憶,真值得呢。」


進入收藏家世代                                                                                                                                       
六十年代,好東西都為革命而犧牲。上海富家子弟挾着寶貝走難來港。劉繼森的爸爸劉賓,十三、四歲在廣州學師,來港在上環街口落地生根。以前用得起酸枝的都是上等人,像何東就收藏了許多酸枝傢俬。解放時六國酒店、陸羽茶室都找劉爸爸來做酸枝畫架,修理破損的酸枝桌椅。劉繼森:「當時在上環街口做,爸爸開價老實均真,八點多開門,做到晚上八、九點,最早開工最遲收工,整條街都說我們勤力。當時窮嘛,沒辦法。」那天劉繼森在市值三百多萬的清代酸枝桌上,請我喝茶和食牛腩麵:「那年代的富貴人家,傢俬復修的目的就是拿來用。」木頭上的每度刻紋,手把上磨得發黑的地方,都看到前人的生活影像,聊起來是說不完的家族故事。到八十年代王世襄出了本《王世襄明式家具萃珍》後,才正式進入收藏家世代。由爸爸那代結交下來的上流人物,今日都成了劉繼森的朋友,身家幾十億的人在他舖裏喝茶打躉。讓他們復修過的傢俬,十年八年包沒問題。但現在劉繼森店裏幾千萬的傢俬,八成都是收藏家們「寄放」着未拿走的,他笑道:「可以修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劉繼森還是喜歡落手落腳的復修工作,但近年都專心轉手買賣,同時又多了新的工作:「客人搬屋都要找我們去監工,好好保護張大千的名畫啦,傢俬就裝拆後運到新居砌番,像傢俬的保母。沒固定人工,我們都是朋友,他們會給很優厚的茶錢與利是,哈哈。」

04.jpg

明代黃花梨藤面椅子■設計上可以沿縫線位將整塊藤蓆拆下更新,惟上手收藏者拆下四條木托更換,令原裝色漆保留更原整,劉也就照辦煮碗。

05.jpg
今年年初麥師傅收到一堆來自清朝的木料,原貌不詳,麥師傅花了一天半重組,竟令人驚嘆地砌回一個鐘。收費才千多元。

06.jpg
九十年代他以30萬買來黃花梨長桌,修復後以40萬轉手;去年美國春拍,那長桌竟拍出7,200多萬港元天價!劉繼森笑道:「我當年都好勇的了。我們靠轉手開飯,現在賣出如此高價,心理都仲好平衡,哈哈哈!」

自製工具隨身
在麥師傅與劉繼森學師的年代,電動風車鋸、電鑽等經已開始使用,但學師仔還是得自製一套專屬工具,由人手鋸木、鑽孔、打磨步步學起,工具與技藝相伴一生。麥師傅的工作桌上像個小博物館,牆上掛滿他學師幾十年來自製的工具,好多今日難尋,大家都寶刀未老拍住上。

07.jpg
這原始的刨刀,一筆一筆刮出圓潤木邊。

08.jpg

09.jpg
六十年代要鑽孔,要拼命「拉二胡」,利用繩子拉動木鑽,鑽一個孔便身心俱疲。

10.jpg
手作小手鋸,在已出現電動風扇鋸的年代,木匠們還是愛用好控制的手鋸。

瘋狂的黃花梨木
修補缺角的黃花梨古董,要找同色同紋的黃花梨木相配合。最好的黃花梨木產自海南島及越南一帶。價錢太貴,古時所有出品都進貢到北京、山西去,南方更是稀有。近年黃花梨木一直短缺,內地人更為它瘋狂。一斤真正的海南黃花梨木,叫價達十萬元,是越南黃花梨的十倍。劉繼森的儲藏室裏仍有一片重二、三十斤的黃花梨木,他撫着木紋說:「現在黃花梨木太稀有了,貴價癲得我都不敢相信,這片木真捨不得用呢。」



11.jpg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7 April 201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