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12|回復: 0

1972年徙置大廈重建加獨立廚廁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7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積分
72383
發表於 2014-9-23 00:00: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香港寸金尺土,一個百餘呎的「劏房」動輒以百萬計,新一代嘆買樓難,住公屋又指會被「睇低」。但「劏房」再細,都不及70年代以前落成的徙置區,又稱徙置大廈,不單擠逼,還要與左鄰右里共用浴室、廚房設在走廊。直至1972年9月22日,港府宣佈將會啟動大型重建計劃,改善徙置大廈設施,加裝獨立廁所和廚房。現時只有被活化成旅舍的美荷樓,是現存唯一保留原型的徙置大廈。

徙置大廈是可以說是香港第一代公屋,源於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木屋大火,令5萬多人一夜間痛失家園。政府為安置災民,在災區興建多層住宅大廈,成為徙置區雛型。早期徙置大廈呈「H」形設計,樓高只有5至7層,每個單位大約只有10至20平方米,沒有任何間隔,而連接著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所及浴室,而當時大部份居民均會在門外的走廊設置灶頭煮食,石硤尾美荷樓就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

10.jpg
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是香港首批徙置大廈。

13.jpg
美荷樓現時已改建成青年旅舍。


由於單位狹小,走廊和梯間成為小童和家庭主婦的休憩地,好處是鄰里關係密切,當時住戶亦甚少將門窗緊鎖。不過,環境擠逼難免衍生治安和衞生問題,1972年9月22日,徙置事務處處長黎寶德宣佈,將推行龐大徙置區重建計劃,首階段將全部約250座舊式徙置區改建或重建,並加設獨立洗手間及廚房,改善香港徙置區的居住環境。

1972年全港總人口為400多萬,而當年徙置大廈的認可居住人口就己佔532,475人,可見徙置大廈改建和重建對當時港人影響極大。1973年4月1日,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署屋宇建設處合併為房屋署;屋宇建設委員會改組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從此香港的徙置區、屋宇建設委員會廉租屋村及政府廉租屋村統稱為公共屋村,令香港公共房屋發展揭開新一頁。

此後數十年政府改善徙置區及興建公屋,以取代舊式徙置區及廉租屋,而在1954年落成、二級歷史建築石硤尾美荷樓,是香港碩果僅存「H」形六層徙置大廈,現已活化為青年旅舍。至於1966年落成、位於石籬邨的兩幢中轉屋,則是第四型徙置區,亦是香港唯一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2010年1月29日紅磡馬頭圍道發生唐樓倒塌事故,以及2011年11月30日的旺角花園街排檔火災,當時政府便將災民安排入住中轉屋等待調遷安排。


11.jpg
由於徙置區地方不多,公共空間成為居民間的休憩地,故鄰里關係亦較好。

12.jpg
多時徙置區居民亦在走廊設置灶頭煮食。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22 September 201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